.code{ width:100%; margin-top:10px; } .code img{ width: 154px; height: 154px; margin: 10px 400px; }

关于微景通

全域旅游时代,中国乡村旅游的升级之路。

发表时间:2018-05-15


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大优势和宝贵财富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乡村绿色发展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要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,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。

当下,在全域旅游发展和中产阶级崛起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,中国的乡村成为承接城市居民品质化休闲度假需求的佳载体,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成为各地推动全域旅游发展、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。把握时代机遇,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升级,已经成为城市和乡村共同的诉求。


乡村旅游升级五大模式

十年前的旅游规划,通常政府会关注区域旅游总体规划、景区和度假区的开发规划,甚少有提到要做乡村旅游规划。但是近几年,乡村旅游规划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课题。


从外在条件讲,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子,市场基础好,位于大中型城市的附近、临近成熟的景区、大型的旅游项目或者政府规划的重要旅游区域内,可引入好的交通干道。从内在条件讲,传统村落从风貌、景观上保持着传统的风格,环境生态好,容易打造出有味道的乡村,如果有自己的优势产业,如蔬果业、渔业、养殖业、手工业等有体验度的产业,就更容易成为一个好的旅游乡村。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结合来看,可匹配出若干种的乡村形态。


智慧景区


    

景区服务型乡村

景区能够满足大家在相对封闭空间的游赏。但高质量的度假,需要有深度的旅游体验,客人会分流到周边乡村,景区旁的村子也就容易成为乡村旅游产品。游客来了,农民就会自发的提供食宿接待服务,这些景区服务型村子,应该要有一定的规范,才能够跟成熟的景区配套,做有组织化的食宿接待。理想的状态是借鉴酒店管理的方式去管理这些民宿户,使他们能够达到一个相应的服务标准,明码定价和结算,跟周边的景区进行捆绑的发展。


北京密云的司马台新村以古北水镇的建设为发展契机。古北水镇建设时,占了村民的老村,把他们统一搬到了新村。在新村建设的时候,考虑到这些村民以后都是要做乡村旅游服务的,所以给他们做民居设计的时候,不光考虑到农户自己的居住问题,还考虑到了能够满足开乡村客栈的需要。户型统一规划、设计和建设,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,对民宿户进行统一的管理、培训、定价、门头牌匾以及统一联合洗涤公司进行洗涤。也有营销统一的系统进行客源引入、分配和结算。


郊野游憩型乡村

这种村落毗邻城市近郊,生态环境好,有一定的农田、山场,能够引入休闲游乐设施。比较适合面向城市周边的群体,通过创意性的开发来打造多元化休闲游憩空间。比如乡村露营地、湿地公园、户外运动公园、小型休闲农园等。从这种村子发展方式来讲,原生态村落不一定有那么强烈的特色,但是它能够满足基本的食宿接待要求。村庄外围村域的范围,包括农田、河流、湖泊山地,可以构筑郊野生态的基地衍生可以盈利的项目。


度假相聚型乡村


把村子的生活空间本身变成度假空间,依赖于原来的传统建筑,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乡土文化发展民宿。城里人到乡村民宿度过周末,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休闲活动,这样的乡村也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一种类型的选择。比如浙江安吉,很多村用林地、农田做了文化园、开心农场、花田等项目,有了这样的载体,就方便举办有乡村趣味的活动,在不同的时节,变成了持续有乡村活动的村子。


历史文化型乡村


在传统村落有一定数量闲置的传统民居,适合进行度假的改造,民居本身是有价值的,一个村子就是一个乡土文化的博物馆,建筑本身会讲述乡土历史、文化,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做的第一个目标是保持平衡,把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。第二个目标是新旧的融合,把民宿、酒店、乡村博物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坊、艺术家工作室等新形态的旅游产品和原始村落风貌特征结合起来,进行个性化的展现,通过旅游收益实现保护和居民增收之间的平衡,它就是可持续的。


例如江浙徽一带,有众多保存了民居、祠堂、水景、古巷的村落,这样的乡村肌理本身是非常好的景观,再通过一些建筑可持续改造和利用,就形成一个游客体验古村生活的场景。


产业化发展型


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好,有农业基础人才、农业资本支撑,且农业文化在区域里面有代表性的村子,可以发展田园、公园、农旅合一的现代农业园区或者田园综合体模式,保护和展示传统文化,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,使得农业和旅游能够实现深度的融合,这种产业形态可能是农业示范区、田园游乐场、农产品市集、田园度假区等。从模型上来看,农、旅的融合需要前台和后台的配合,前台展示科技,农耕民宿聚落,休闲区,后台展示生产作业平台,农业生产示范,农业技术开发,农产品加工和物流等等。



乡村旅游升级四大方向


乡村旅游的升级,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乡村旅游产品业态的升级。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,不再是对乡土资源简单的利用,而是通过设计与创意的导入,对乡土文化与自然充分解读与重构,发展出了包括乡村民宿、乡村遗产公园、休闲农庄(场)、花海田园、亲子乐园、乡村营地等在内的多元化、精致化的新产品形态。


参与主体更加多元


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参与主体来看,除了传统的农户和政府两大主体之外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农人、返乡创业青年、旅游开发公司、房地产企业、品牌酒店、设计师、建筑师甚至是金融机构等,纷纷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之中。



经营模式全面创新

在经营模式方面,各地积极探索创新,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、农宅租赁瓶颈,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、农宅入股、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、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,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“农民自营+政府引导”,走向“公司+农户、合作社+农户、新农人+政府+社区”等多元化经营之路。



产业融合更加显著

一方面,乡村旅游与种植养殖业、渔业、林果业、手工业等乡村传统产业的融合更加深入,推动了乡村传统产业升级。另一方面,通过旅游导入,吸引文化创意、体育、商贸等新型产业业态进入乡村,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乡村新产业体系,全面激发了乡村地区产业活力。



上一篇:看杭州,看智慧旅游城市如何建设? 下一篇:如何让全域旅游更接地气?
400-155-6865